军营的补给线维护是军事行动的核心环节。预备兵营作为关键设施,需优先研究个人技术并消耗资源政令建造,初始储量12500预备兵,单次训练量2500,升级可提升容量和效率。训练时需驻扎部队并消耗20体力及铜钱,12小时完成,斯巴达队伍亦可执行此任务以节省主力体力。预备兵输送仅支持从预备兵营到大型要塞或野外军营的单向运输,行军速度为常规300%,到达后自动返回,中转不占要塞容量且无额外体力消耗。
粮食产出是维持预备兵训练的基础,需优先保障农田建设与科技升级。石料和木材则用于兵营设施升级,建议初期集中资源建设1-2座兵营,后期根据领土扩张逐步增加。特殊兵种解锁后需针对性调整兵营类型,避免资源分散浪费。斥候要塞与荀攸、荀彧等武将搭配可扩展补给范围,但需注意士气增益仅限特定区域生效。
军事技术研究对补给效率有显著提升。优先完成增加训练速度、减少资源消耗的科技项目,同时解锁大型要塞技术以扩大预备兵存储点。武将技能如司马炎的补给范围扩展和士气加成需通过军事参军职位激活,与荀攸等内政武将的施政效果叠加可实现四格补给覆盖。流浪军需注意营地无法升级设施,需依赖野外军营临时补给。
加入活跃联盟可获得资源援助与军事支援,尤其在多线作战时,盟友的预备兵输送和要塞中转能缓解单点压力。攻城军团需提前协调600+拆迁值队伍,集结时携带足量预备兵确保连续作战。防御战中,补给线应避开敌方主力行进路线,利用山脉或关卡地形建立缓冲带。
战场调度需平衡即时需求与长期储备。前线部队返回太守府可通过预备兵快速恢复兵力,但需提前规划资源运输。野外军营的立即征兵功能仅限驻军使用,每次消耗20体力,流浪军无此限制。长期作战需在后方保留至少一座满级预备兵营作为周转枢纽,避免前线崩溃导致全面断供。
最终需通过动态调整维持补给线韧性。定期检查资源产出与消耗比例,及时放弃边缘低级土地以收缩防线。斥候监控敌方动向,优先破坏其预备兵输送路线。技术升级与联盟战略同步更新,确保补给体系适应战场形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