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队组合的核心在于提升资源采集效率与运输稳定性。合理的矿队编组需兼顾工程舰容量、采集速度及护航配置,同时针对不同资源类型(金属、晶体、重氢)调整编队策略。基础组合通常以中小型工程舰为主力,搭配载货型舰船扩充仓储容量,例如将FG300多功能工程舰与AC721载货型混编,可显著提升单次采集量并减少往返频率。

中型矿队需重点考虑资源点等级与开采时长。推荐使用721载货型(AC721重型运输舰)作为核心载具,其高容量货仓能有效缓解爆仓问题,尤其适合对接前哨指挥中心等高耗金属场景。若需采集晶体或重氢,可编入专用工程舰并强化开采设备技术值,通过蓝图研究提升采集效率。采矿平台虽能节省计划圈,但需注意其10%-30%的采集加成仅对同盟成员生效,可能引发矿区冲突。

在PVP活跃星系,建议为工程舰配备少量防空型护卫舰如澄海级,或搭载蜂巢守卫者护航艇的载机型货舰,防止采矿过程中被敌对玩家袭击。针对远距离采矿任务,可先用高速侦查舰定位资源点,再通过增援功能快速调动工程舰,利用曲速航行缩短采集周期。矿船升级应优先强化仓储系统与动力模块,减少因容量不足导致的频繁折返。
例如在小行星带开采时,需将矿队迁移至资源合成工厂周边,并全数替换为中型矿车以应对高密度矿区。若需连接中立城市或NPC据点,可通过前哨站建立资源链,但需注意连接后该矿点无法继续采集。后期可考虑使用大型工程舰搭配轨道炮型战舰,兼顾采集与自卫能力,但此类组合对指挥值要求较高,需谨慎规划舰队人口分配。

矿队运营需长期优化技术点分配与编队逻辑。定期重置工程舰技术值并优先点满采集强化技能,同时利用采矿平台减少计划圈占用。编队命名功能可帮助区分不同资源类型的采集队伍,避免操作混乱。最终目标是建立多支功能专精的矿队,实现资源采集、运输、防御的全自动化流程。




